• 父爱如山(二)

    我的父亲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他曾说过他不善言谈,不适合当老师.为此,在参加西北师大的保送考试中破天荒的交了一张白卷以逃脱当老师的命运.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回到家乡后找的第一份工作依然是在一所乡下小学当老师.一年后他重新参加考试,投身到西北农学院即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当了著名昆虫学家周尧老先生的弟子.毕业后又被分到外地一所农校还是当了老师.59年他被抽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院校教材的编写,不曾知道家里人已是快都饿得路都走不动了.而大姐才七岁多,母亲远在渭远自己也是饿的难以回家.小姑在上师范,善良的她将爷爷奶奶和大姐靠她那微薄的生活补助及食堂打的饭舍不得吃省下接济着,度过了灾荒饥年.

    正是因为这样,当他得知这一切后,才三番五次地申请要回家 乡工作.一是照顾家中老小,二是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为此还将请调书写在了《人民日报》上,这样终于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和固执的坚持,他回来了,回到了自己的家,平平淡淡的走到了现在。如果他不回来,也许父亲的一生将是另外一番天地。

    或许我也不会在这里出生,我们一家会生活在异乡,也或许他是一位科学者,或一位得高望重的老教授。可他就是要回来,回到这座生他养他的小城古镇,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奉献。有人认为他不值,但我觉得挺好,这就是他。父亲到了古稀之年依旧保持着固执的一面,“自己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母亲这样给我说过。

    回到了家乡,父亲在农业战线上一直工作到退休。他工作上勤勤恳恳,依然言语不多,性情耿直,从不计个人得失。他是第一批在开始评职称时就被评为高级农艺师的唯一一个。直到现在,好多人都是这样跟我提到老父亲的,那才学、才干,在我们这穷省也是出了名的植保专家。可他从未给儿女讲起过他的光荣历史,这一切都是别人所讲的。

    我只记的小时候,无意中我在母亲的嫁妆箱里发现了一朵大红花,丝绒的,有碗口那么大,挺精致的,就偷着戴被母亲发现了挨了一顿骂。后来才得知那是父亲的荣耀,在1978年参加全省科技大会时他被评为全省科技先进工作者佩戴过的。父亲,我为您骄傲!他还有好多论文在全国都获过奖,研究成果显著退休后好几年,父亲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课题,完成他的论文。

    2008/3/9 16:43:59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