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问闻切查证候辨症。
干祖望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教第一个学生起,就取用了自己摸索出来的“逐项分析,综合取舍”法来教会他们去辨证,这样则言之有物,摸得到,看得着,也易使初学者付诸实践操作,而且易教、易懂,易学,方便准确,误差很小。
具体方法如下:
(1)先在脑子里拟订一份表格,如表1所示。
(2)把在五诊(望闻问切查)中得到的信息,逐项填入“症状”一格里。(3)选择(特别强调“选择”两字)适合的各种理论根据来源,包括《内经》各家学说、常规定律以及个人的心得见解,也逐项填入表内“理论根据”一格里。为什么一定要强调“选择”?因为同样一个症状,可以由不同性质的“证”来造成的。例如同为腹痛,《素问·举痛论》中谓“寒客于小肠,故后泄腹痛矣”,而《素问·六气正纪大论》则称“火郁之发,民病腹中暴痛”。再举一个脓肿的例子,《灵枢》在同一篇“痈疽”中,既谓“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故痈肿”,但同时又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两个截然不同的寒和热,同样可以适用于同一个疾病或同一个症状,当然,“证”是不同的。就拿上面脓肿感染来说,凡是冷性脓肿(阴疽),自然有它冷性之证,那么应该选择前一句。一般感染如疖肿﹑痈(阳痈),当然也有它热性之证,就选择后面一句了。这就是要选择以及为什么要选择。(4)对每一个症状,根据“理论根据”来分析,将得到的初步结论就填写在“印象”项中。(5)然后把全部的印象汇集起来,再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来突出主证。(6)许多印象,不可能趋于一致,也有自相矛盾的,那么再来一“取本舍末”的手段来取其“本”而舍去其“假象”。古人的“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就是这个手段。(7)最后,作出判断,是什么“证”。填表方式如表2~7所示。在这里有两点要加以说明。其一,这里的“表格”“逻辑”“填写”等,是在脑子里想的,古人称为腹稿。其二,理论根据,不一定真正去找出典。可以取用常规的、常用的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就够了。不必一定要找到经典出处。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苦练内功,滴水石穿。2021/6/20 7:02:22
举报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