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过大年
在童年的记忆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就是过大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戴新帽,才能吃白面馍、肉饺子,过年可以体味那数不尽的民风民俗,可以在欢天喜地中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 漫长的寒冬,对新年的向往一直在心中抽枝展叶。没到腊月,就不停地问:“到底什么时候过年?”母亲笑答:“小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于是,偷偷地在日历上做记号,扳着指头算时间,恨不得一下子把日历撕得只剩下印有“春节”二字的那一张。那时候,过年的心情,就是日复一日热切的期盼! 腊月初八清早,在香甜的腊八粥里,分明能品出新年的温馨和甜蜜味道。 此后,母亲和两个婶婶便开始忙碌起来,淘麦子、磨年面、做豆腐。不断地赶集上会,买新衣新鞋、年画鞭炮、大鱼大肉、蔬菜水果,还有浸透油纸的糕点。 过了二十三,灶房的劈柴火整天旺旺地燃着,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蒸呀、煮呀、煎呀、炸呀,热腾腾的馒头、包子、糖包、豆包,香喷喷的肉丸子、小酥肉、豆腐干,都凉在干净的竹席上。那香味儿,弥漫着整个院子,一直扑到我们的心窝。品尝着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食,心里想,要能天天这样,该有多美啊!那时候,过年的幸福,就是等了一年的解馋! 到了除夕,万家团圆。父亲在叶县县城教书,一般过了二十三就放假了。二叔在平顶山运输公司工作,经常出差,临近除夕才能回家。三叔的单位,离家只有八里地,可他总是值最后一班岗,往往年夜饭上桌,他才踏着积雪归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味亲情,畅饮幸福。虽然没有电视和春晚,更没有网络和手机,可是,三叔却能用满肚子的故事让我们在通红的炉火旁久久不愿离开,除夕夜,家的笑声比往日成倍地增长。 正月初二开始串亲戚,风雨无阻,无论十里八里,都是步行,两手掂着礼物,脚印踩着开心。姑家、姨家、妗奶、姨奶,无论到谁家,都是盛情款待,那个年代,还没听说过空调和暖气,一堆燃烧的柴火,传递着主人的热情,感觉非常温暖。姥娘家远在舞阳,百里之遥的路途延伸着母亲对亲人的思念。每逢春节,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母亲都要历尽艰辛回娘家。步行八里地到坟台街,然后挤上去漯河的长途汽车,颠簸近两个小时后下车,再步行五里才到姥娘家。每次,姥娘看到我们,总是喜出望外,笑靥如花。那时候,过年的温馨,就是亲情的团圆。 转眼之间,就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月儿明,家家户户挂花灯”,元宵节是灯节,燃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那时,基本没有人舍得掏钱买灯笼,都是自己做的,最简单的灯是用一截萝卜挖个坑,装进大油,放一根棉线做灯芯。也有的灯是用铁丝或竹篾做骨架,用彩纸糊成。整个村子,最抢眼的是我父亲制作的走马灯,上面有人物造型,点着蜡烛,走马灯开始转动,孙悟空撵着白骨精,八路军追着小鬼子,你追我赶,转个不停,引得全村人前来围观,灯光把人们的笑脸映衬得更加灿烂。 我的父亲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多才多艺,一到过年,街坊邻居争相找他帮忙,他裁剪的窗花,渲染着欢度新年的气氛,他书写的对联,点燃了农家小院的喜庆。他把爆米花染上颜色扎在铁篱寨树枝上,酷似傲雪的腊梅,放在客厅里,让贫寒之家的春节显得生机勃勃。那时候,过年的欢乐,就是各种各样美丽的仪式感。 几十年岁月如歌,几十年沧桑巨变, 如今,物阜民丰,生活富足,再不会因为白面馍而盼望过年,再不会因为走马灯而兴高采烈。享受着时代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优质生活,回望那段曾经清苦的岁月,儿时过大年永远是心中最美的记忆!2021/2/24 12:59:48
举报不良信息
柳絮纷飞宁静安然老有所乐快乐石人亲近自然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