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母亲
我今天上了一堂十分生动的课,课的生动不是源于我讲得有多精彩,而是学生精彩的表现!孩子们之所以有如此精彩发言,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我们班单亲的孩子比较多,留守儿童也比较多,好多孩子都是缺失母爱,他们通过读《怀念母亲》和《赋得永久的悔》这类作品后与作者季羡林老爷爷的情感产生了共鸣。2、走进季羡林,去关注一个童年悲惨命运的儿童---季羡林的童年生活,这个曾在孩子的心目中无比光鲜、身上有无数光环、有着卓越的成就、有浓郁的爱国情怀的而又和蔼可亲的一个成功人士和童年的季羡林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形成了一个急剧的落差,然而正是这个落差,才让学生对季羡林平添了几分敬意!有的学生在结合自己读过的《寻梦》和《赋得永久的悔》谈对文本中“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于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两句话的理解时候,学生侃侃而谈:“季羡林背井离乡11年,这11年里,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家里生活的拮据,一想到老佛爷派出的小喽啰对他家的迫害,一想到自己的母亲40多岁就深埋在家乡的大杨树下,一想到自己祖国的贫穷,他怎能不感到凄凉!
然而,这种凄凉只是暂时的,他一想到妈妈中秋节把小块的月饼递给他吃;想到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
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他的幸福的时刻;想到自己和伙伴们拾上一个夏天,拾上十斤八斤麦粒,由母亲亲手搓出来,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他解馋的情景;想到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自己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他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出来。
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的场景;想到自己6岁前一直赖着母亲的身边,问这问那,拾到蚱蜢,妈妈不厌其烦地笑眯眯给自己讲有关虫子的故事,他怎能不感到甜蜜,那甜蜜的味道,一定是浓浓的,糊在他的心头!
以至于后面学生在想象季羡林在德国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母亲时,幻出了母亲的面影时,有的学生想象到:“我想季羡林看到的母亲的面影一定是:母亲,骨瘦如柴,枯槁的身躯,龟裂的手仍旧拿着那个他留了好常时间的月饼,泪眼婆娑的望着远方,等待儿子回来······”有的学生想象着:“她,一定额头爬满了皱纹,鬓角满是白发······”而宋玉平同学却这样说:“老师,我和他们的想法都不一样,我觉得季羡林幻出的母亲的面影应该是慈祥的,美丽的,他一定看到了一个20多岁,年轻、漂亮的妈妈在摘绿豆荚,而且耐心地给自己讲故事······”孩子的交流精彩异常,他们不仅是生硬地分析,毫无根据地猜想,而是从更多的故事里真正走进了季羡林书的世界,走进了他的生活,更走进了他的情感世界,去捕捉季羡林的精神世界里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大阅读,带给学生的收获,带给学生课堂上的精彩!2016/9/23 23:18:12
举报不良信息
快乐的像小鸟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