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在红楼第几重
风轻云淡听僧语,静思禅意洗俗尘。————题记一部红楼,百年一梦。解梦者汗牛充栋,说梦者前赴后继。可有谁真正看透了曹雪芹的“痴”,明了曹雪芹的“味”?百年前雪琴瘦死西山,抱恨九泉,撒手之时,对月浩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每每读到此,泪已盈双眸。通读全文,雪琴用一个情字苦心孤诣地为我们营造了一重又一重的梦,一重深似一重,风月霜涯、云山雾障,烟花缠绕。只是这世间,有几人能够突围,又有几人能够勘破?舍不得,放不下,怎能回头是岸?!一代大师曹雪芹,看穿了世间万象,唯人最苦,离恨无情天,总累有情人。因这情,方知人生有限,生命无常;因这情,方知如我饮水冷暖自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切的痴痴眷眷,一切的缠缠绵绵,全因这一个“情”字。这情字,被雪琴巧妙地化解到禅意里,一部《红楼梦》,很多章回里都包含着禅意,只是表现的十分含蓄,深隐,委屈,也十分厚重,是一种禅的方式。他的小说写作,是一种渗透了禅文化的写作。《红楼梦》“法更奇”,首先就奇在曹雪芹写小说,贯穿了“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玲珑透彻,不可凑泊”的写作宗旨和追求,达到了“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请看:第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葬花的情节是紧跟着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的,宝玉和黛玉从“流水落花春去也”感到青春的短暂,人生的无常,因此而惆怅伤感,甚至“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宝黛二人,前世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姝仙草,从性格气质的根本上,他们是充满了禅意禅机的,葬花和听曲本身就会“曲径通幽”一脉相通到禅意,用以情悟禅来做明心见性的铺垫。此时,宝黛已经走到了禅意的门槛,只要再向前迈一步,就能入禅而顿悟。
再看:憨湘云醉眠芍药茵,这一章回是禅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雪芹为我们铺开一幅极具诗情画意的场景,湘云酣睡于大自然之中,纯粹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声声杜鹃中体悟片片飞雪,风景不殊中感悟人生,无心于功名利禄,陶醉于清风明月,适意会心,白马芦花,红炉点雪,青青白石皆是佛心,郁郁红花皆是般若,似乎已然入境到庄周化蝶的意境。
黛玉和湘云是宝玉前世和今生最重要的红粉知己,一个是的精神上的寄托,一个是心灵上的抚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曹雪芹用充满禅机的诗句为这两位绝世红颜草蛇灰线,埋下人生坎坷的伏笔。《红楼梦》问世之后,曾多次易名,雪琴把传统的“禅悟”改造为“情悟”,最后成为《情僧录》,在这些名片里隐藏着朴素的禅宗生命哲学。第一回,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阅一遍,从头至尾抄录一遍,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用“以情反空”来映衬“以情入禅”,禅从本质上说并不是空的,这就是《石头记》改为《情僧录》的真实含义,正是借“空”为名,遣“情”是实,如果情悟之后归了“空”,也就没有雪琴的这部《石头记》了。
宝玉的一生其实就是由禅悟到情悟的一生,在经历了种种困厄悲苦之后,其心灵思想感情则经过了由情而空,由情再证情的道路。这坎坷的情悟过程,也是宝玉人生的顿悟,伴随的是落魄的生活,深刻的反思,超然的精神,不灭的追求。
“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宝玉的人生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满弓之箭,洪泻之水,达到了最后的“顿悟”,升华到“无形无色”的最高境界。终于悬崖撒手,斩断世情,遁入空门。悟禅情节所暗伏的全书大结局,物是人非,时过境已迁,心已成灰泪始干,为青灯古佛伴终生,从此后抽身万丈红尘外。试问:禅在红楼第几重?!http://bbs.qjzqw.com.cn/guangy...
2011/3/26 9: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