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买买买吼声震天的今日,“借”这个动作似乎被人淡忘了。舍与得之间,获得与失去之间,“借”是一个中间的变量。借之后,有两种选择:还或者不还。还,情谊深重,画上信任和感激的句号。不还,就打上了逗号,即便一直不还,那也只是省略号,状态也只能标为“在借”,并不等同于拥有。借的情怀,非常古典。现代人的记忆中,记得拥有过,却难有借过的经历,木心是心在旧时代的人,他写的当然是《借我》,而不是《给我》。

    借的好处是可以一试,却不用太大的成本,因此可以尝试多样性。“暮年、少年、瞻前与顾后、变如不曾改变”在诗人想借之物中,已经出现了各种似乎不能共存、相互矛盾的年龄、性格,正是因为“借”,才可以这样天马行空地索要不可能之物来体验。

    “借我”背后有一层意思,是“我”并未希望改变自己,或者他甚至清楚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借我”,排除了“让我”这样的强烈突破改变的意愿。在祈使句中,“借我”的语气算是最轻微、最礼貌的,好像鼓起了勇气说出“借”一字,对方肯不肯还是未知,其中的距离和空间非常微妙。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这是难堪的一笔:没有对方的拒绝,而是提醒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有弄清楚。如此,错过便是错过,即便不占有、不索求,也无缘于秋了。

    图文;网络。编辑;小桥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2015/12/12 23:33:31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