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的个人主义者:LeonardCohen
COHEN 的诗与歌有时极冶艳,有时亡命,有时像一阕美丽的祷文,有时又是一章忏情书。他主张自制,却又放纵自虐耽溺,在灵与欲的反复辩证中穷究自由的出路,挥洒他黑色浪漫的天赋。或许正是如许繁复的歧义性,构筑了COHEN迷人神秘的特质吧!重听他二十多年前的老歌,还是不免动容,他超越时空,温柔掘探着每个人情感痛楚的核心。 当所有的人在倒塌的柏林围墙旁彻夜狂欢,庆祝历史性的胜利时,诗人COHEN却弯腰皱眉,注视着那堆破裂的砖块,彷如看到一面被捣毁的生命的屏障。东柏林在一夜间被迫换上另一套不合身的新衣服,加速进入完全失序和无所适从的状态,一些人信仰了四十多年的价值突然被另一些人视如粪土。于是,那些犹坚信斯大林的人只好和斯大林一起下地狱。对COHEN而言,这样的“胜利”势必制造出更多的痛苦。这位悲观的怀疑论者沉痛的唱出“The Future”,控诉这种体制上生硬的反转无异于对柏林人“未来”的谋杀。COHEN的“预言”如今似乎已见端倪。 COHEN 的确老了,愈来愈老了,老得像一张风干的橘子皮在唱歌,连背景衬乐,和声的方式都像五、六十年代的样子。相较于他1988年的上一张专辑[我是你的男人],[未来]在节奏上普遍明显的趋于沉缓,旋律的抑扬益形低调灰黯,生命的回光至此却绽现余韵无穷。谁说摇滚只属于血气方刚的青少年,COHEN 的摇滚步履迟缓,心跳忒慢,只有对人生既倦怠又眷恋的人,才能品尝个中三昧吧!如果把COHEN二,三十年前的民谣老歌拿来与[未来]交错着听,会是格外有趣的对照。岁月的确沥尽他声音中的光泽,可是这个老头子把他歌唱中那种不动声色的漠然神气表现得更动人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是那么好的诗人,好得让人不忍深究他模糊的语意和暧昧的逻辑,让人也不得不原谅他偶尔乏味的音乐或编曲。 COHEN 数十年来坚持他特异的创作风格,在诗人最难存活的通俗音乐形式中,进行坚持不辍的思考,自省与严谨的表达,其非凡意义早已与市场上的销售数量无关。[纽约时报]便贴切的形容COHEN为“摇滚乐的拜伦”。女人,似乎是他永远溺爱的主题,[未来]也不例外。对于那些衷心拥抱民主的人,COHEN在[未来]所企图透露的讯息可能过于尖刻、苦涩、难以下咽;那么,就跳过去,听他的情歌吧!一个五十八岁还把自己放在情感上煎熬的浪子---他熟练的自嘲而继续沉溺于斯…… LEONARD COHEN最为人所怀念的,仍旧是他74年之前的作品。[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出版于1975年,那个时候 Cohen在流行乐界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对于初识Leonard Cohen的人来说,这张精选辑具有方便入门的功用,收录的都是他在74年前的佳作,也就是Cohen最早期的一系列作品中的精选,其中包括了著名的"Suzanne"(Judy Collins, Neil Diamond亦曾翻唱过),"Bird On The Wire"(曾由Jennifer Warnes翻唱过),"So Long Marianne"以及"Famous Blue Raincoat"(后来亦由Jennifer Warnes重新翻唱过),还有"Hey, That's No Way To Say Goodbye"等等。 COHEN如今已入古稀之年,依然不断有作品问世,对于喜欢他的人而言,这只低沉且沧桑的大提琴可真是愈老愈有味道,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的。毫无疑问,Cohen 对于60、70年代以诗入歌的概念有着深刻的启发,而且对于80年代末的新民歌运动,如Suzanne Vega, Michelle Shocked 也有深远的影响,Nick Cave也宣称COHEN对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称之为“精神上的父亲”。 ----------文章转自博客《日落酒馆》 Tower Of song Aint No Cure for LoveIf it be Your Will 莱昂纳多.科恩(1934-),加拿大诗人,小说家,民谣歌手和词曲作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唱作奇才。195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1963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1967年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民谣专辑。 深刻的个人主义者:Leonard CohenLEONARD COHEN,来自寒冷然而富有浓厚欧洲气息的加拿大小城蒙特利尔,后来在McGill University 念英国文学,毕业后因写诗及小说而享有知名度,音乐只是他年轻时代的消遣,曾做过一些业余演出。直到25岁,他才尝试将诗改写成歌曲。和他的诗、他的音乐一般,Cohen的生命从来就没有积极过,所有人生的一幕接一幕,只不过是幕起、幕落般的来来去去。因此他的声音、他的情绪、他的想法,都是那么慵懒无助,每一首歌都像一首首苍白的诗篇,随着光阴一页页的翻过去,所有的喜怒哀乐对他来说都是那么自然,不会在他的生命中激起任何一点涟漪。
第一张专辑[Songs Of Leonard Cohen]之中,Cohen表示他对爱情,死亡,背叛的看法,他企图在灵与欲的挣扎当中找到一个自然的平衡点,就像他在"Bird On The Wire"当中所阐述的主题一样。
专辑里充满了个人的感觉与思绪,Cohen用他那低沉,念书般的声音,娓娓地叙述着。他像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师长,甚至于父亲,用一颗平静的心与不疾不徐的口吻,帮你舒解内心的抑郁与疑虑,进而在他的世界里找到共鸣。 LEONARD COHEN不是个称职的演唱者,更非演奏者,在某一方面他很像Bob Dylan,以其特有的嗓音,在简单的伴奏下独自吟唱着。Cohen 的音乐非常简单,歌曲的情绪起伏都不是很大,主旋律会一再重复,简单的吉他伴奏仅用了几个和弦并不断反复,有时会加入一些小规模的弦乐及打击乐器,对于他来说,这些简单的声响足以表达他诗里的情境,不需要激情,Cohen就是一直以这么朴实的音乐超越了时空,让我们在二十多年后听起来仍然感动。 COHEN 侧身通过辉煌的六十年代;目睹由绚烂殒退华采,复归冷肃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他依然站在精致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灰色地带,弯腰系好他的鞋带,继续写苦涩耐嚼的诗文,嗓音愈来愈老沉,像一只疲惫的低音大提琴。
1991年,在唱片行的橱窗里,摆着中青两代革新派十六组艺人(包括当红的R.E.M.、Geoffrey Oryema、Nick Cave、The House of Love、Lloyd Cole等人)向COHEN致敬的合辑:[我是你的歌迷](I'm Your Fan)。
相较于二次战后受孕成长,而后在六十年代相继大放异彩的诸多歌手,诸如Bob Dylan, Jim Morrison, Mick Jagger……,COHEN显得温雅腼腆。
他不同于Chris De Burgh 那般优雅华丽,不同于Patti Smith 那般颓废,也没有 Jim Morrison 的叛逆,Cohen 的歌(勉强归类为民谣)就是诗,他用很简单的方法把他们唱出来,没有华丽的修饰,也没有做作的矫情,音乐因为他的诗而存在,歌曲因为他的吟诵而成立。
这位加拿大籍犹太裔的桂冠诗人酷似沉思忧郁的孤独侠客,不疾不徐的驰行于潮流边缘,隔岸观火。他不是揭竿而起的革命英雄,而是深刻的个人主义者。 COHEN 虽然以独特的乐风而享誉流行乐界,然而真正为他在严肃文学争得一席之地的却是他的诗与小说(八本诗集,两部小说)。其第二部小说[大大方方的输家](Beautiful Loser1966)被文评家认为是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然而充满男性沙文意识的文集[一个大众情人之死](Death of a Lady's Man,1977)却又迭遭恶评,失望透顶的评论家甚至宣称“COHEN已死”。
受到这个打击之后,COHEN 蛰伏了好些年,直到1984才复出。早年流放的狂想被敛入对信仰与生命的告解,诗集[宽恕之书](Book of Mercy)和专辑[多重位置](Various Position)都做了类似的表白。
可是,COHEN从来都是令人费解的,正如他晦涩的诗。在1988年,他以一曲“First We Take Manhattan”,闯进摇滚乐坛,专辑[我是你的男人](I'm Your Man)是个漂亮的急转弯!谁敢说COHEN已行将入木?他的情歌依然保鲜,言语睿智尖刻,他太聪明,以致不肯过早被当成文化偶像,束之高阁,被大众膜拜。2008/8/4 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