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见闻

    旅程所见的景观之一就是龙门石窟。

    随着大巴来到河南洛阳南郊,在一车站下车,沿着伊河东去。

    伊河岸边,汗柳成荫,微风兮兮,伊河水碧波微漾,风景怡人。不远处,伊河两岸,香山与龙门山静静相望,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远望去,仿如一座天然的门阙。

    在宏伟壮观的龙门桥旁,我们进入了龙门景区,龙门石窟就在这南山的峭壁上。

    来到这里,仰望峭壁,到处都是佛像,还有相关的宗教建筑,书法,音乐,各种花纹图案等石刻,据说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经历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东西长达一公里远,到现在还保存有窟龛两三千个,造像约十万余尊,碑刻题记也是数不胜数。

    观赏中,让我难忘的是这里的佛像,他们大小不一,形态万千。其中令人观止的要属奉贤寺里的那尊叫做卢舍舍那大佛的,据说是唐时所造,通高约十七八米,尽头高就有四米,面部长约有两米。她的面型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嘴角微翘,下颌稍低呈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人,令人敬而不惧,(据说是模仿武则天而绘)总感觉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望去,她都好像在向你微笑。

    这尊佛像,仪表堂堂,衣物流畅生动,导游说它是唐时的精品,意味着光明普照。而最小的佛像同样让俺信服,莲花洞中,最小的居然只有两厘米,被尊为微雕,遗憾的是视力不好,未能清晰地欣赏。

    这些石窟的创造与雕凿,因为跨越的朝代较多,所以反映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都有所不同。就如北魏时期的造像吧,反映的多是活泼,清秀,温和,那些时期的人物多以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为美,衣纹的雕刻据说使用的是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而唐朝的人物,就如上面我看到的那个卢舍舍那大佛,脸部多圆润,双肩多宽厚,胸部多隆起,可见当时以丰满浑圆为美,对于衣纹,他们的处理用了圆刀法,自然流畅,据说大唐是汲取了汉民文化,所以创造了与北魏迥然不同的生动而又淳朴的风格,从而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让现代的我们不由得为之而叹服!

    一路东行,游客擦肩接重,我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一路观赏。这么多的石雕艺术,令人观止。但赞叹之余,又不免心生疼惜,几乎大部分佛雕并非完整,有的没有头颅,有的没有胳膊,有的衣纹受损,有的面目全非...那些在战争中留下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龙门石窟的佛雕艺术没能受到很好的保护,这,无疑是我们中华子民的一大遗憾!
    2012/8/28 21:01:37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