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外桃源幽幽南北山

    南北山又名乌牙山,一名南乌山。据《黄梅县志》记载:“圆震大师即普庵祖师,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赐号圆震,得法于菏泽,泽法于六祖。建寺南山,塔在虎首山。”

    而北山的宝相寺则是无迹的道场,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建。

    二位禅师均为六祖慧能大师的徒孙,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从

    广东北上黄梅,在南北山中先后开辟道场,可谓南行之法回黄梅,对黄梅影

    响极大,禅宗思想和宗风在黄梅更是流传甚广和深邃。

    《黄梅县志》记载:“无迹祖师即彦宾祖师,唐长庆年建寺北山,塔去

    寺四里许,圆觉庵其塔院也。后有临济宗派天章来主法席。”

    南北山,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自然风光,都有着极其厚重的一笔。

    南北山位于黄梅县境内北部山区的东端,属柳林乡地界,由相邻的南北二山合称,方圆6平方公里。这里重岗复岭、巨崖深壑,海拔多为600米上下,巍峨峻峭,古称乌崖山。

    南北山山高水长,没有污染,地形地貌、植被、河流,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这里有两座唐代的古寺和依附而成的一批人文景观。相传,在四祖道信大师到破额双峰重建幽居寺之前,南北山已有佛教僧人在此结庐修行,故流传有“先有南北山,后有四五祖”。

    游南北山,须经古角水库黄牯岭渡口。该水库一经阳光照射,波光粼粼,宛如仙女的七彩风披,煞是好看。进山途中,须踏上一条用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岩石铺就的千年古道。该古道建于隋,全长3000米,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世间许多风云变幻。

    沿古道前行,沿途有许多古代留下的石刻、石佛、石洞等景观。那神形兼备的镇蟒佛,流传着僧人为民灭害,与巨蟒搏斗的故事;那“姑嫂比掌石”流传着姑嫂深情厚意;那上千平方米的晒经石上,还残留着部分依稀可辩的经文;在石下,就是清朝的南阳布衣邓文滨所书的巨大石刻“寿”字。寿字上方还刻有“幽幽南山”四个小字,可见,几百年前,古人就对这里的环境推崇备至。

    古道在丛林中穿梭,来到南北山的半山腰,回头看,古角水库如一条玉带,镶嵌在群山中间,又如一双少女的手,紧紧把情郎拥抱。

    古道很静,这里没有汽车穿绕,没有喧嚣的噪音,唯有林中鸟语,泉水流响,草中虫鸣,花笑路旁……

    古道尽头有一村庄,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依山而建的小村还保留着古朴、淡雅,很多上世纪的建筑在这里随处可见。村子不大,大约10来户人家。

    村口有两棵紧密相依的树,这是南北山的景点之一——夫妻树。

    南山的灵峰寺就在村子前,该寺院据说由隋朝和尚“幽德”开始修建,后到盛唐时期发展到有48间殿堂、800多位僧人的寺庙。因此,南山寺的起源很早,故“先有南北山,后有四五祖”的说法。寺前有座建于元代的石拱桥,桥下溪水潺潺,花香扑鼻。

    除此,北山的宝相寺和南山的天然紫云洞都是好去处。

    上山第一道关是一个山坡,此坡叫求雨坡,相传在清末明初时期,黄梅北部山区大旱,为了解决民众疾苦,五十多位僧人在此坡设坛求雨,上午作法,下午就下起了大雨。

    走过求雨坡,来到南山古道,古道为四乡香客建于隋唐朝,距今1500多年,古道两边绿树成荫,远离了城市喧嚣,心静身轻,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春秋,置身于隋唐古国。岁月沧桑,古道依旧,道旁的岩石似妇人盼望故人归来。

    在古道的右边,有两块巨石,传说是姑嫂在睹掌,也许是两位采茶女在目睹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古道左边石崖上刻有金刚经、佛像,是南北山佛教相传下来的宝贵文化。

    不远处石崖上刻有一个寿字,幽幽南山四字琢在石壁的上方,笔道刚劲有力,乃南阳布衣邓文滨所书。前行不远,有一处祖师洞,洞旁有佛祖登天时留下的脚印。


    登上南山,一览无遗,古角水库尽收眼底。山坡上有一块块农田,农夫牵着黄牛在耕田,正是应了一句老话,五月及时雨,农夫好耕田。连接南北山的小河上建有一座石拱桥,名叫小花桥,桥沿藤蔓繁茂,桥下溪水潺潺。桥旁有一个石棋盘,可能是农夫农耕休息时下棋所用。
    过得桥来,有一个石楔洞,传说此洞产食油,南山寺的僧人用此油生活,后来一个僧人贪心,将此油担回家吃,从此石楔洞不产食油。可见人不能贪心,公物不能私用!
    幽幽南北山,给我们留下太多太多美的记忆。
    你在本篇停留

    ·

    谢谢你来访
    2015/12/7 16:03:47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