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姽婳联翩之刘心武

    久不曾写点文字,笔法愈发生疏了许多。不曾文字的原因,一则是忙,忙不完的红尘俗事,忙不完的世间纷扰。二则是懒,懒得翻书,懒得玄想,因而便失却了锐气,失却了思想。

    我是一个极为畏寒之人,每每秋冬,我便将自己蛰伏。或许这方是我爱好清静,崇尚无为的一点因缘。

    阳光很好的日子,我会舒展四肢,徜徉在温暖的天光里,看三两回诗意的文字,一任自己的心灵葱茏,自由,且坦荡。

    那时鱼姐给我淘了两本书,一本刘心武续红楼梦,一本曹雪芹胆大包天。曹雪芹倒是翻了翻,只是觉得角度新奇,不失为一种研究。我无从下笔,更无法评论,毕竟那段历史我很陌生,我只能生发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般的感慨。

    刘心武一直没敢看,尽管那时候时间很多,足可以挥霍,足可以消耗。我的一直不敢看的一点因由是,我对红楼细节还不够熟稔,我对红楼女儿还不够悲悯,我对红楼的情愫容不得任何人去玷污。我怕刘心武再一次在燃起我希望的同时给我深深的绝望。

    所以我再读石头记,再读脂砚斋,然后再作天马行空的冥想。

    石头记脂砚斋在我,只是一个个零碎的片段,很多话语我还不懂,那种绝妙的“注此而写彼”“目送而手挥”“一声而二歌”“一手而二牍”手法我还未曾领悟。因此我一直在读,随后作无关风月的游想。

    随后便到了萧瑟的十月,落寞的十月。我便开始读刘心武,读他续写的二十八回。

    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我不想妄点。或许是为红楼做点什么,或许是为了自己的某些什么,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什么。他给了我们什么呢,我老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种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大无畏精神,还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牛蛙情结。

    无论如何,他倒是比那些尸位素餐自我标榜却久久不见动静的红学专家高尚了许多,身体力行了许多。曹公原笔如何,谁也无法确证,谁也无法还原。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认其思想,即使他仅仅算边缘思想。

    二十八回,在我看来,至少还原且印证了众多脂砚斋批语,很多红楼人物的悲剧运命,尤其是十二正钗,香菱,袭人的结局,全然符合红楼词曲。

    此外他还对次要人物的结局作了合理推想,更加关注红楼女儿的命运,浓墨重彩的袭人,鸳鸯,麝月,小红,茜雪,坠儿,甚至是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丫鬟靛儿,小霞等,无不体现“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女儿情结;对封建主子也进行了穷形尽相的刻画。这些还原探佚或许正是二十八回最有价值的地方,最有思想性的地方。

    美中不足的仍然有很多,主要在艺术成就上。一是张力不够,语言太过平白,太过口语,叙事太过冗长,太过铺张。二是诗情不够,少却必要的诗词曲赋,即便有,多半平白无奇。在这一点,刘心武远远不及落第秀才高鄂。三是创意不足,很多结论依旧在沿袭乃师周汝昌,在宣扬秦学。

    故某认为,该书只可远观,未可把玩。

    是为姽婳。
    2011/11/24 20:51:43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