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演变79:穆、矢、寒、彘
汉字演变79:穆、矢、寒、彘 这个“穆”字非常形象,是庄稼成熟的样子。金文①很象一棵禾向左弯曲,禾穗饱满,已经成熟。其下部三个撇儿表谷粒成熟后簌簌下落的样子。由此可见“穆”字是个形象形字。可是到了小篆②就发生了伪变,“禾”不仅移到了左边,而且和穗子断开。③是楷书的形体,是由小篆直接演变而来的。 “穆”字本义是成熟了的庄稼,是禾谷,正如《说文解字·禾部》所说:“穆,禾也。”庄稼成熟,五谷丰登,总是值得庆贺的事。所以“穆”又引申为“美好”义,如“穆如清风”就是象清风一样和畅而美好。由“美好”又可以引申为“和睦”,如“与夏侯尚不睦。”(《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其意是:和夏侯尚这个人不和睦。由“和睦”又可以引申为“和悦”之义,如《管子·君臣下》:“穆君之色。”就是说:使国君和颜悦色。 “穆穆”连用是严肃貌,如:“天子穆穆。”(《礼记·曲礼下》)就是天子很严肃的样子。至于“吴王穆然”(《文选》)中的“穆”字,是“默”的假借字,所以这句话是说吴王沉默寡言。 这是“有的放矢”的“矢”字。“矢”是什么呢?请看甲骨文①和金文②,多象箭的样子啊!上端是锋利的箭头,中间是箭杆,下端是结有雕翎的箭尾。由此可见,“矢”字就是“箭”的象形字。小篆③保留一支箭的形状。楷书④则完全看不出箭的模样了。 “矢”字在古代是个多义词,它除了当“箭”讲以外,还有“发誓”的意思,如《诗经·卫风·考槃》:“永矢弗谖(xuān)。”就是发誓永远不遗忘的意思。《左传》中有“杀而埋之马矢之中”的话,所谓“马矢”就是“马屎”,通假。这种通假在文学上称为“避俗性同音假借”。也就是说,在诗章中用上一个“屎”字是不雅观的,因此便借“矢”代“屎”。 “矢”在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矢”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箭有关,如“彘”、“函”、“雉”、“矰(zēng)”等字、 甲骨文①很想在茶杯中装了一支箭,其实这是一个很长的箭囊(后世亦称为“箭壶”),左边有一个可向腰间挂的“鼻儿”,其中装着一支箭。金文②的形体也大致与甲骨文相似,不过“鼻儿”移到了右上方。可是小篆③则大变样。楷书④也随着小篆“以讹传讹”,成了现在这种写法。 “函”的本义是箭袋子,以后则引申为“铠甲”的意思,如柳宗元《晋问》:“函人之甲。”就是说:做铠甲的人的甲。因为箭是装在函之内的,所以由“装箭”之义又能引申为“包含”或“包容”之义,如《汉书·叙传上》:“函之如海。”就是说:象海一样,能包含无数之物。“函”字从“包容”义。又能引申为“封套”义,如“书套”即称为“书函”。由“书函”义又能引申为“信封”义,如吴质《答东阿王书》:“发函伸纸。”就是说:打开信封取伸信纸。由“信封”又能引申为“书信”义,如《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每有疑事,辄以问晔。”大意是:每当遇到疑难之事,总是用书信问刘晔。现在仍有“公函”、“来函”之称。 “彘走丘,鸟羁林。”甲骨文①的形体多形象啊,左边是一支箭,右边是头朝上、尾朝下、腹朝左的一头猪,箭就射在猪的腹部。金文②中间的箭(矢)形还在,但是猪的形状则不太象了。小篆③则让“矢”(箭)射进了猪的四条腿中间,矢头进入猪的腹部,足以使猪致命。④为楷书的形体,由小篆楷化而来。“彘”(zhì至)是猪的象形字,所以它的本义就代表猪,如《商君书·兵守》:“使牧牛马羊彘。”《方言》第八对“彘”字的解释清楚明白:“猪,关东西或谓之彘。”这是说:猪,在关东和关西,有的就叫“彘”。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泽中千足彘”的话,有人就把“千足彘”理解为“千足的猪”,那是不对的。这个“千足彘”,是指有“二百五十头猪”的意思,因为每猪有四足。今山西霍县东北有块地方在周朝就叫“彘”,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起义,周厉王逃奔至彘。这个地方之所以叫“彘”,据说上古这里的野猪最多。2012/3/3 19:56:37
举报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