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就是让我和你一起成长

    许许多多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家庭教育的细节,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权威,需要的温暖的陪伴,柔软的亲情,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与孩子一起成长。否则,只会落入前面那位母亲的境地。昨日,接到公司一位新员工母亲的电话。

    话还没说两句,这位母亲就哭了起来。原来,她女儿新进公司半年以来,原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母亲,不想在遇到女儿主管的时候,才知道她一直认为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单位却是沉迷网游深夜不归、吸烟熬夜的萎靡青年。现实与想象的差距,瞬间让这位母亲崩溃。

    我安慰她平静下来后,详细的询问了她女儿平时在家的一些表现以及成长过程。据悉,这位母亲为了女儿能考取好的大学,在女儿读高中的时候就办理了提前内退,采取全程陪读的方式陪伴女儿度过了艰苦的高中时期。

    母亲说,为了防止女儿早恋,母亲一直把女儿当男孩养。

    所以,到现在身高不到1.5米、体重不足70斤的姑娘,无论是言行还是衣着,让人觉得有一些怪异和邋遢。

    这些现象,估计都是由于当时母亲的教育注意力全部都在成绩好、考取好学校方面,致使为了好好培养孩子,母亲说她在家教方面要求很严厉,绝不允许孩子随意单独外出,必须按时回家,母亲自己也以身作则,一心一意的全方位陪同,从不参与任何社交娱乐活动,什么扑克麻将从不染指。

    庆幸的是,母亲觉得女儿在学业方面也算听话,一路顺利考取了本科,考取了当地很有名气的公司工作,但除了读书成绩外,母亲不能说她任何事,只要一说就会争吵,特别是参加了工作以后,更是如此。

    至此,总算是明白了姑娘出现熬夜网游吸烟等不良行为的根源,那就是她在“补课”——补少年时期叛逆的课。

    由于女儿参加工作后,公司离她家有一段距离,不能每天回家吃住,一个月也就三五天回家。女儿似乎是感觉到了“自由自在”的痛快,再加上又有了自己的收入,女儿完全有一种松绑后的舒爽感,放任自己的行为就势在必行。

    当我把这些分析说给这位母亲听后,母亲认同了这个说法。也为自己当时不正确的教育感到后悔,特别提到目前女儿“男不男女不女”举止,更是深深的自责。

    看到这么伤心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建议她以后多听女儿的倾诉,少说教指责;多用从情感上关爱认同,少在物质满足溺爱;毕竟,女儿已经长大成人,有自己的思想,无非就是在寻找童年里的“缺失”,作为母亲,此刻,就不能再把女儿当孩子对待,而只能用朋友式交流,给女儿亲情温暖及适度的包容,否则,只会把她越推越远。

    在挂断这位母亲的电话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在生活中,像这位母亲一样遭遇的不少,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方面,常常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望子成龙要求特别严厉、事无巨细的控制监管,要不就是溺爱无边、肆意放纵,导致孩子不是自卑无所适从,就是无法无天老子天下第一。这样的家庭教育误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仍在重复延伸。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方面,人们常常注重的是“出人头地”——成绩好、考名校、有出息,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家庭教育偏颇甚至走入误区,就成为必然。至于孩子心理素质培育、思想品行的规范、兴趣爱好的培养就自然而然忽视了。这样,不仅苦了孩子,更害了孩子。

    其实,在家里教育方面,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身教,更重要的是言传,毕竟“身教”是需要领悟力,而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语言”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和孩子一起去践行我们的“语言”,和孩子一起成长,陪伴孩子一起共同做到言行一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

    所以说,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为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中,面对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记住对孩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 起,我永远爱你!”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别随口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面对孩子困惑茫然的时候,记住鼓励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

    来肯定孩子的价值感,而不是张口就来“看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有出息啊”。面对争执异议选择的时候,记住对孩子说“也许你是对的,我只是建议,决定权在你”赋予孩子尊严与自我负责的能力,别“权威”的对孩子说“大人说话就该听,否则吃亏在眼前”。面对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记住对孩子说“相信你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会一直在你身后,尽我的力量陪伴你。”

    增添孩子自信与支持的力量,而不要指责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找办法,一点用都没有”。面对孩子坚持某个决定决策的时候,记住对孩子说“你无论做得怎么样,表现如何, 你是我亲爱的孩子,我爱你从不会改变。 ”给予孩子充分的接纳和鼓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面对孩子不同的理念或做法,记住对孩子说“我喜欢你这种做法想法,不喜欢你那种做法想法。但这不表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每个人都自己坚持的东西,但一切都必须自己体验并承担。 ”引导孩子对个人化的理解和与自我负责态度,而不是武断的说“你这么坚持就是不对,不信你等着看。”。面对孩子……
    2016/3/3 13:03:59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