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风雅,我一直附庸不了

    关于茶,有“琴棋书画诗酒茶花”和“油盐柴米酱醋茶”之说,我属于后者都很勉强。

    主要的,我一直没觉得茶好喝到哪里去,顶多有时感觉白水不好喝,特别是冬天,需要点热饮时,会泡点自己觉得好喝的红茶或在红茶里加柠檬和牛奶。

    非常方便,用茶壶或者玻璃杯泡了就喝,没有什么盖碗呀镊子呀倒腾来倒腾去的事,一直就觉得挺讲究挺繁复的喝茶是一件很搞笑的事,不怕得罪茶痴们,特别是茶道,我觉得挺装神弄鬼的,那么多多余的动作和做法像耍把戏,那种自我忽悠与相互忽悠的配合像表演,所以我,要这样去风雅,都要笑死。

    今年的夏天很热,到一朋友家,进门就被叫坐在茶桌边喝茶,主人烧水、沏茶,到了人家家里客随主便,出了很多汗,口很渴,可人家把壶盏浇来淋去,认认真真地虔诚地做着这一切,好不容易盼到茶水,叫别着急喝,经历过多次,就知道了,第一杯是漱口的,真正上来喝的茶了,是只有硬币那么大的一小丁点杯而且还烫,就是这么一小杯也不会喝得顺利,说要先去闻,而且说不是仅用鼻子闻哦,要感受,用心感受。用心来感受?

    那时我口渴得都指挥不了心了,只感觉口渇得好难配合下去,只有慢慢把杯子放下说,我想先喝杯水,有矿泉水吗,或者一杯凉水。先解决口渴这个问题我才用“心”来感受。人家这么高的热情,一点不去“配合”不礼貌。再看人家这么用心,也得尊重人家需要的这种仪式感。

    这就是“茶盲”与“茶痴”对待茶的区别,但我没有觉得丢人,如果硬去迎合和装懂装喜欢我真做不到。大家端着那一小杯细抿慢抿地说,嗯,很香,不错,回味好,而我没感觉,喝到嘴里,不至于怎么香怎么回味,除了酽而无味。好不好其实是自己感受,别人灌输给你的参考别人的都无感 ​。

    我喝茶用的茶具极简,就美侬烧陶瓷茶壶和杯子或者玻璃杯,我没有流水茶盘,如果认为茶叶脏或农药什么的第一遍倒掉,并严重反感紫砂茶具,而且拒绝一切反驳。

    一次朋友邀请去茶楼,“茶艺师”先介绍紫砂茶器,说其功用之一是吸附,还说用得久了,不加茶叶,也可沏出茶水来。一听,壶倒也罢了,那些杯子呢,也如此?细思极恐,想必连前面无数人的口水,都吸在上面,如此恶龊喝得下么。姑且不论紫砂的真假,不论如黄金一样贵的还是如黄泥巴般不值一文的,就那不光滑的容器终归到底是吸附脏东西和滋生细菌的。这个不用争。

    农村来的小姑娘所谓“茶艺师”滔滔不绝地边弄茶具边背书式地举着一个盖碗讲什么天地人和,讲茶中禅意。坐在周围的各位,也顺着那茶道尽其摆出很领会的样子,抿一口茶,有沉思的,有半闭上眼睛的,还有低眉顺眼,神情肃穆的。我不信他们因茶悟出了点什么。

    当然,生活本该精致一些,逼格该高一些,若有余暇余力,在细节上讲究,当是一种游戏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然而可笑的乃是喝出种种大道理,张口文化,闭口人生的,就扯多了。扯得茶不是茶连“鸡汤”都不是。若有茶艺与茶文化的精神,我相信只有返璞归真,只要无大量农药喷洒无假茶叶就是茶文化和精神。

    扬州有一家著名的富春茶社,每次到扬州我都去,虽叫茶社,其实以饮食为主,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茶,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印象深的是这个茶社的大煮干丝、狮子头、昂刺鱼烧大圆、蟹黄包、千层糕等等各种小吃及菜品,是天下一绝。

    还有北京前门大街的老舎茶馆,到了今天哪里仅是茶,那也是集京城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等等于一身了。

    此时,我泡了一颗小青柑,其实就是一粒小桔子包着的普耳,清香满室,据说红茶养胃,其实养不养胃并没有临床依据,我只感觉还好喝而且不影响睡眠。

    室外,树影婆娑,室内,初冬的气息和小青柑的气息揉杂在一起,这一年所剩的时间不长,植物和时令带给人的感觉比茶更隆重更深入。小青柑最初也是两种典型的绿色植物,它们合在一起,为人赋予了一份淡香。

    端起茶壶又倒一杯,此俗人,无需茶道,只需偶尔倒杯茶。

    2018/11/14 22:55:32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