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美术

    大师称赞线条,鉴赏家欣赏造型,女人喜欢装饰,大众迷恋色彩。

    佛教哲学主要是心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艺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高境界;印度教哲学主要是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艺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

    正是因为印度教超验哲学的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所以在中世纪印度教艺术中,巴洛克风格的繁缛、变化、激动、夸张,取代了古典主义的单纯、静穆、完美、和谐,多面多臂或半人半兽的怪诞神像取代了啊佛教艺术的人物造型。晚期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艺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怪诞。中世纪后期印度教势力逐渐衰落,印度教艺术的巴洛克风格逐渐蜕变为罗可可风格。

    佛教和印度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审美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其探求真理的出发点不同。佛教徒的追求倾向于一种平和宁静的理想;而在印度教中,却力图以强烈的动态变化来表现普照宇宙众生的神明的威仪。在佛教哲学中,虽然也涉及宇宙的象征,却是基于一种人的尺度;而在印度教哲学中,则是以宇宙的生命的节奏为参数,它超越了个体及其命运和思想情感的范围,表达了一种对神圣的无比敬畏。
    2011/10/16 23:09:30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