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的“顿”与“渐”
这些话都不是凭想象来说的,希望各位能够认真地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在此二十一天当中勇猛精进。在平常打坐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先念七遍《准提咒》求加持,再念七遍《楞严咒》咒心求加持,使我们一坐坐下来能够轻安,能够在诸佛菩萨的护念下,每一支香都不会空过。然后就在这个“空”或是“无”上起观照,盯住它,真正要让它做到一念不生,真正做到一念不生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就有受用了。盯住它,不是念起之后盯住它,而是在念没有生起之前就盯住它,那个境界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一念不生全体现,全体现了也一念不生,如同镜子照东西一样,照见五蕴但五蕴皆空,不留一点痕迹,希望各位猛著精彩。参!文/净慧长老各位的热情都很高,加上今年的暖气很暖和,整个禅堂都热哄哄的。今天这一天,大家都非常精进,基本上没有缺席,说明各位向道的心很切,就像昨天我说到的,要痛念生死,晓得要发心修行。我们这里是禅宗道场,在这里打禅七,顾名思义,讲的主要题目就是禅。我也只是学着古人讲讲而已,把古人的话拿来给大家讲一讲,我自己也没有禅,也是和大家一起来学。从古人的这些言教当中,从我们一贯对禅宗的认识当中,可以知道禅有顿有渐。《六祖坛经》对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南顿北渐,南即指以慧能大师为代表的南宗,北即以神秀大师为代表的北宗,一般说的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悟。我们禅堂门口贴了两首偈语,一个是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一个是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大家可能会问,到底是主张顿还是主张渐?两首偈子都贴在这里,让大家莫衷一是。对于这两首偈语,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入禅基本上是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渐,一条是顿。主张渐的,就是重功夫;主张顿的,就是重见地。神秀大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就是做功夫。慧能大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完全是见地上的话。《六祖坛经》中多次讲到,六祖说:我此法门,不论禅定智慧,唯论见性。所以主张禅定智慧的,就是渐,唯论见性的,就是顿。
当然也不能认为,主张功夫的就没有见地,主张见地的就没有功夫,而是说主张功夫的,先有功夫后有见地,所以叫渐悟;主张见地的,先有见地,再一步一步地修,一步一步地做功夫,所以叫顿悟渐修。这两条径路就是下手功夫不同,下手的功夫不同,也有快慢之别。主功夫的,肯定是要慢一点,主见地的,肯定要快一点,所以一个叫渐一个叫顿,这是进入禅的两个路径。实际上在禅宗产生以前,在佛教的经典上对顿渐已经有了先河,只不过到了禅宗的时候,才把它发扬到极致,特别是主见地的顿悟一派,把它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比如说有次第禅,次第禅实际上就是重功夫的,有圆顿禅,这是重见地,属教下。也可以说,重功夫的是如来禅,重见地的是祖师禅。不管是重功夫还是重见地,都想要达到一个相同的目的。那么如何把功夫与见地统一起来呢?在修行当中,既有功夫又有见地。我想历代祖师们都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上下功夫,希望能把两者圆满地结合起来,既有功夫又有见地,既有见地又有功夫。
特别是到了现代,由于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如何把禅与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在修行上不走弯路,把古人的经验,运用到今天,并且在方法上,试图做一些探索。我们柏林禅寺这几年提倡的生活禅,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打算,为了把功夫与见地统一起来,那就是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我们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时时刻刻有观照,时时刻刻在磨练自己的身心,能够这样去做,就能把功夫与见地逐步地结合起来。在此,我特别强调,大家可以用《心经》开头的几句话来做功夫。“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能够把这几句运用好了,时时刻刻用这几句话来做功夫,来起观照,来逐步地培养自己的见地,我想就能够把功夫与见地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当然各位可能会说,难道古人就没有这个聪明劲,你今天才有这么个聪明劲?那不是这个事,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于一个法门的体会,都是各有侧重。那么应该怎么去体会这几句话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功夫,深般若就是见地,行是动态的,行是一个过程,深般若是见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究竟要如何呢?就是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个体生命的全部,我们个体生命就是五蕴假合的产物。
“照”,就是因,“见”就是果,因为你觉照了,才真正有受用,有体验,“见”就是一个体验。亲自到达了,亲自见到了的那个结果,那才是“见”。见到什么呢?当下见到五蕴皆空,我们平常用功夫,就在这个“空”上下手。“五蕴皆空”就是精神与物质都是缘起而性空,这个“空”和赵州所说的“无”字公案,其精神应该是一致的。
“无”不是有无的无,“空”不是没有,也不是有,既是双即,又是双遣,“双即”既是有又是无,“双遣”就是非有又是非无。所以在“空”字上面起观照,能够见到空性;能够见到空性,你就既有功夫又有见地。各位不妨把我去年讲的“无”字公案和今天提出来的“照见五蕴皆空”,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用功夫的时候运用上,看看它的效果如何。2017/11/22 14:10:30
举报不良信息
慧心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