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那些事

    半夜十一点多,外边开始有了鞭炮声,父亲也回来了,开始准备“发纸”(一直都不明白为啥叫发纸?)父亲把供桌上的东西搬出一部分,放到院子里另一张饭桌上,点燃一堆火,再点上香,纸,然后开始放鞭炮,当每个二踢脚在空中绽放的瞬间,父亲都会喊一声好!

    寓意新的一年一切都好!红红的火光映着父亲的脸,那一声声叫好振奋着人心。弟弟最是胆小,父亲让他举着挑鞭炮木杆,弟弟则吓得不敢上前,父亲也不责怪,自己一样一样的来。鞭炮声逐渐稀拉下来。父亲又把所有的东西搬回屋里供桌上摆好。这时饺子也煮好了。

    吃饭前,要先敬祖宗的,饺子要先出锅的上供,酒要在酒杯里点燃,蜡烛,香火都要不间断的着着。做完所有的事情,男人都要给老祖宗磕头的,这样才可以吃饭了。年夜里的饺子都是肉团团,吃的满嘴流油,时不时的还要瞪大眼睛看看哪个里边有钱,哪个里边有糖。

    还没吃完,拜年的男孩子们来了,嘴里喊着“年喜年喜”领队的是最大的大哥,外边的还没全进屋呢,屋里的已经开始磕头拜年了,跪在老祖宗的挂画前,先说声给老祖宗磕头了,然后再喊给长辈们磕头。大人们则忙着给孩子们拿瓜子,拿糖果。还没招呼完,这些大大小小的男孩子们早都跑下一家开始磕头拜年去了。

    吃完饺子,如果足够精神,是可以守夜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挑战成功。过年三天是不能脱衣服睡觉的,我虽然不明白是什么道理,想来是老祖宗回来过年,对祖宗的一种敬畏吧,不论怎么讲,我们只有遵循。于是带着一种满足,一种憧憬进入了梦乡。

    初一就是妇女们拜年了。同宗同族的,要相互拜年,也是先给老祖宗磕头,然后给长辈磕头。小孩子们除了男孩子磕头拜年,我们女孩子只需要见到长辈口头拜年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开开心心的过年。感受着一年才有一次的年的氛围。如此三天,在初二的晚上,吃完饺子,父亲在供桌前点燃香烛。

    斟满酒杯点燃,然后在屋里放一个最小的鞭炮,随着鞭炮声,把屋门打开,父亲头也不回的走向村头的路口,在那里放几个二踢脚,预示着老祖宗们回去了。这时家里边就可以撤供了,把所有的东西收起来,挂画,香炉,专用碗筷全部收起来,以备来年再用,至此,过年,落下了帷幕!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年味却越来越淡。由此更加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其实,不仅仅是年的味道值得回味,更是一种年俗的传承让我们无法忘却!

    ——写的有点乱,只是想记录一下小时候过年的场景,以此增加点过年的气氛!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那时物质匮乏,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只有过年,才有肉吃,才有好吃的。那时,不仅仅小孩盼着过年,大人也在忙碌中期盼年的到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进了腊月,就开始为年做准备了。杀年猪,蒸豆包,蒸年糕。清苦的日子,忽然有了年的味道,那种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是来自心底的最纯粹的感觉。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这天,正式拉开了年的序幕。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卫生,购置年货,烀肉,蒸馒头。

    院子里是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屋里飘溢着年的味道。还记得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父亲去镇上赶集,赶着马车,拉着家里吃不完的白菜去卖,无论卖多卖少,回来总有我们期盼的糖果,冻梨,鞭炮……虽然不多,但是对我们来说已是最大的满足。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过年了。

    除夕这天,因为要准备上供用的饭团,所以一般早晨都会吃捞的大米饭。看着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那种感觉,真的是过年,狠狠地扒上几口,香气唇齿间回荡。吃完早饭,我们小孩子都会跟着哥哥姐姐们贴春联,那时家里的春联都是大伯亲手写的。这是贴门上的,那个是贴仓房的,还有这个是窗户的,一群大孩子小孩子忙碌着,笑着。瞬间,花花绿绿的色彩点缀着每个院落。

    贴完春联,换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袜,同龄的孩子互相比着谁的衣服好看。谁的鞋子新鲜。 这个时候父亲打扫院落,准备晚上放鞭炮的架子,以及点火用的柴草。母亲则在屋里摆供碗(母亲去世后,都是由二姐做这些事情)。上供,其实就是墙壁上挂上宗谱挂画,按男左女右的顺序画有人物。最上边的是祖公祖母,下边的表格填写的都是逝去亲人的名字,长幼有序。

    挂画的两侧配有对联,至今还清楚记得我家里的挂画对联:沐手焚香但愿年年康泰,虔心秉烛惟求季季平安!横批则是祖德宗功,追宗慎远之类的词语。最有意思的事就是摆供碗了,挂画挂好之后,靠着墙边摆好筷子,然后开始装饰供碗,一般都是五个供碗,中间用一个细细的白菜心做支架,白菜心要细高的才好,预示着以后娶媳妇都会是高个。

    外边用干豆腐缠绕,或者用熟肉片包裹,还有小鱼穿叠起来的,还有焯好的粉条披挂的。总之就是要把里边的白菜心完全盖住,最顶端是用白菜切段用水泡了一晚上成菊花状的。放在最顶端,折小笤帚草固定住。最后的工序就是上色,五颜六色的染料可以任意上色。每年我都期待这个环节,因为我可以帮做一些上色的工作。花花绿绿的供碗都完成了,然后就被小心翼翼的端到挂画前。

    在中间摆好,两边摆上馒头,然后是供饭,供碗前可以摆放些糖果之类的。最外边正中间摆上香炉。两边摆上烛台,小酒杯,酒杯是要倒满的。至此,整个摆供程序才算完工。点燃三注清香,烟雾缭绕间,忽然就觉得有了几分庄重。小时候,每当挂上挂画,摆上供碗,大人警告我们小孩子不可以乱说话,不可以骂人。怕的感觉似乎更重了些。其实,这些准备都是为了让老祖宗与我们一起过年。

    接下来就开始准备晚饭啦,那时家里只有大锅,鸡鸭鱼肉都要一个一个的做,做好的菜用大盆盛出来放在炕头上热乎着,再接着做下一道菜,我们小孩子负责扒蒜,扫炕,放桌子,拿碗筷,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所有的饭菜都做好了,一家人团团围坐,父亲喜欢喝酒,所以每到这时,父亲都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少喝点酒,那时特不理解,为啥非让我们喝这么辣的东西,多吃点肉多好。

    长大后才懂得,年就是要团团圆圆,年就是要热热闹闹。酒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喝完酒,父亲开始给压岁钱,每人两块,看似很少,在当时,与我们而言就是巨款。于是小心翼翼的折叠好,揣进兜里,生怕一个不小心弄丢了。

    吃完了晚饭,母亲准备包饺子。父亲则与其他叔叔哥哥们去接神,准备好所用物品,一行人出发了。其实所谓的接神,就是到坟地烧点纸,然后放点鞭炮,喊声老祖宗回家过年了。回到家,家里要煮好这接神饺子,捞出两碗摆到供桌前。这个时候我们是不允许出声的,意思是老祖宗回来过年了,不能惊扰了祖宗们。这时要在屋里供桌前烧纸,点香。然后男人磕头。所有的程序都完成以后,才可以开口说话,我们才可以分享这顿接神饺子。

    包完饺子,小孩子们可以打扑克,一边玩,一边嗑瓜子,吃糖果,那时虽然好吃的东西不多,但是吃到嘴里那是真真正正的香甜。盆里缓着的冻梨,时不时的看看有没有化透,实在等不及就用刀去砍溶在一起的冰坨,就为了早点吃上那透着甜意,透着冰爽的冻梨。父亲也出去找叔叔们打扑克去了,母亲则可以稍是休息。大家笑着闹着,守候着除夕的快乐,守候着童年的幸福。
    2018/2/15 0:35:34
举报不良信息
高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