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母亲和婆婆还有哥哥们都问了几遍,端午节回不回家?他们是想我们能回去,无奈身在外不由自己,天空阴雨绵绵,静坐室内掐指一算已经有六年不在家过端午了,回忆如这绵绵的端阳雨……

    以前人们把女儿叫酒坛子,何谓酒坛子?女儿出嫁后逢年过节便有人送酒给父母喝了,逢年是过年,过节呢恐怕只有端午节了。端午这天女儿是要拖家带口的回娘家,有人把端午节也叫女儿节,当然啦,一坛老酒是必不可少的,酒坛子嘛,不带一坛老酒也对不起这个称呼。从小到出嫁后直到13年,端午都是在娘家过的,唯有小时候娘家的端午节才是有滋有味的!

    农村人没那么多节日,除了过年,只有端午节比较隆重,也是除年之外最有仪式感的节日。端午这天如果水稻插完于农村人而言是件比较爽的事情,如果插不完,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过节,端午也就延迟到十五过了。身为女儿的我这么多年一直是享受着母亲的味道。

    初三的晚上,母亲便将准备做米酒和包棕子的糯米泡上,初四早上土锅土灶架起劈柴,泡好的糯米用木甑蒸上,不多时香喷喷的糯米饭熟了,母亲趁热揪一坨递给闻香而来的我,刚出锅的糯米饭格外香嚼劲十足,但不宜多吃一坨就好。糯米饭倒在筲箕里,端到门口堰塘里淘洗(以前没有井,自来水,用水都是堰塘水),淘好的糯米饭少了糯米的粘性沥干水份再拌好酒曲,盛在干净的土陶钵里盖好放一边发酵。

    剩下泡好的米包粽子,家乡的粽子很简单只有糯米,后来人们也包些红枣葡萄干之类的。采一些新鲜的芦叶备好,一把肋草(土话)就开始包了,(说一下肋草,百度了一下应该叫狼尾草,狼尾草在出穗之前割回来晒干理好专门扎秧把用的,比稻草扎秧牢实好用,包扎粽子也可以。)包好的粽子十个一提泡在干净的水里。

    初五的早晨,母亲首先拿镰刀去外面割一小捆艾蒿草竖在门墩上,艾草上还沾着露水,家家户户都这样,或者插在土坯墙缝里或者竖在门坎的石墩上。

    据说这天沾端阳露水的艾草是一剂祛痒良药,煎水洗澡是再好不过了,说是这么说,真正用可没几人用,即使没用也在这天割回来,这艾草就是端午一个标志物。母亲开始烧锅了,经过一个昼夜的发酵,屋里已是酒香四溢,煮米酒,煮粽子,煮鸡蛋。喝着米酒白粽沾白糖剥几个煮鸡蛋这便是我们的端午早餐。

    父亲也是起个大早去街上赶集,这天的集市也是相当热闹,卖肉的,炸油条的生意格外好,再怎么着也要割几斤肉剁几斤骨头捡几十支油条,母亲张罗一天的大餐,她的拿手菜就是蒸格子。说起蒸格子算得上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待客整酒的必不可少的大菜,荤菜素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食材可以蒸。

    这个季节土豆苋菜豆角是垫底的素菜,洗净切好,不需太多调料拌上米面铺在蒸笼里,上气之后再码上拌好调料米面的肉片或者排骨,各种荤菜都可以蒸。一屉四格蒸笼米饭和荤素搭配的菜都搞定了,一格米饭,一格豆腐皮,一格五花肉,还有一格可以是其他的,排骨,鱼,鸡,鳝鱼都行。八仙桌子中间摆个蒸笼格子够大气了,一格吃差不多了再换一格。

    晚饭可要换换口味了,有言道:“端午黄鳝赛人参!”这个季节的黄鳝体肥肉嫩,端午节怎会少得了这赛人参的黄鳝呢?就算再忙,男人们都会偷功摸时的提前准备好端午要吃的黄鳝。有人会用手抠鳝鱼,水田边上找到鳝鱼洞,下手准会随手上来一条,这可是个技术活,单凭那滑皮流涎鳝鱼你也不一定能抓住,更何况用手去洞里抠呢?还有一个笨办法,用专门的笼子下,放进诱饵丢在水田里,这可是靠运气了。

    小鳝鱼干煸盘鳝,煸盘鳝时过程有些残忍,热锅热油游过几天的小鳝鱼倒进锅里,赶紧盖好锅盖,不然鳝鱼全蹦出来了,听锅盖里没动静了,把锅盖拿开翻炒,炒到鳝鱼都盘成一圈圈开始加调料,如果再加一把自家坛子里的腌盐菜最好了,出锅前洒上蒜末。

    (容我咽咽口水再说)吃盘鳝也是个技术活,筷子夹住鱼头,咬住鱼头后的脊骨,咬断脊骨筷子一拉一撕整个脊骨就下来了,再重复这个过程吃鱼肚,最后只剩下鱼头和鱼肠了,这可是斯文人吃不了的一道美菜。大鳝鱼杀了炖黄瓜,老黄瓜炖鳝鱼,再加点酸盐菜,火锅炖起越炖越有味。哈哈,我已经垂涎三尺了!

    2019/6/3 13:20:39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