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颖人著潘天寿吴茀之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六)
吴昌硕先生善于画藤,諸乐三先生继之,但是这类画藤线条又与吴茀之、潘天寿不同。諸乐三先生侧重浑厚,吴茀之先生侧重劲挺、流畅,潘天寿先生则是刚劲十足。假如以他们的线条,参以他们的书法来比较,则能获得更有趣味的收获。当然,我们不必去“刻舟求剑”,但对于他们的起笔落笔,一转一折,一提一按等等做个剖析,就会起到借鉴作用。画竹行笔,要有劲挺之致,行笔求沉着而爽快,不如此,则不能获得竹的风貌与特质。前人有“怒气画竹”一词,它的含意大概也在笔势需求爽朗这一点。
画竹的枝干和叶,笔墨着意处,需要悬笔中锋;一笔写过,则是快而不入浮薄。吴茀之先生说落笔要“胆大心细”,胆大是说心无拘谨,若不经意而丘壑自在;心细则必须十分专注,这样训练的笔意才既有法度,又充分显露自己的情意。
有时一笔线条,在力度与速度的作用下,产生断续的现象,此时务求气势贯穿。就是对于数笔之间的断续,也要十分注意贯气,所谓“笔断气连”,就是对这个要求说的。从某些笔线的轨迹来说,老先生则要求“用力要匀”,匀则能力透纸背,这个道理与书法相通。
这样可以避免“蜂腰、鹤膝、螳螂肚”等弊病。这些弊病的原因,也在于腕力不从心出,是随势飘荡或失控所致。老先生们说笔线应是“细处见力,粗犷处不浮嚣”。所以运笔之道,应将臂腕之力,送到笔端,方能着笔见力。
吴茀之先生说“笔在指尖好像时钟之摆一样,左右荡来荡去是不好的”,这就落入“人被笔使”那种情况了。用笔用墨各人各有奥妙,諸乐三先生力求稳重而得其厚实,吴茀之先生力求多变而得其灵活。潘天寿先生力求刚健而得其风骨。此皆老先生各人的长处。
这个长处,不能超出法度。若一味笔笔求厚实,则必成呆木;若笔笔灵动,恐难避花俏之嫌。若笔笔刚劲而不能得变化,观者也会望而生厌的。细看老先生的整副画,总有轻重、干湿、粗细等等的笔线,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起到了某种形式上的节奏美。
这是笔法的精神所在。潘天寿先生认为倪云林的笔法“侧入正行”,“潇洒、沉静兼而有之”,是“厉害”的。同时说到“石涛、八大的笔线也都侧中寓正。沈石田全是中锋,然而在皴擦处,杂以中锋寓侧了”。这里可见古今大师们运笔之妙。2018/12/14 9:40:01
举报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