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我又二刷了一遍。电影围绕着一位有思想的老师,带领着一群渴望过上自由学生的故事。虽然电影上映距今,也有很多年了,但具有意义还是经久不衰,值得每一个人耐心的去看,也值得我们去反思。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其实,我更喜欢后面的名字,与电影的主旨表达的更加确切一点。像是春风,风吹过的地方,冬雪就化了。也像是一个温暖的人,给你某种力量,唤醒了你沉睡的灵魂。

    基丁老师的出现,正如那道春风,吹过了一幢幢冰冷的教室,吹过了多年以来的上课方式,也吹落在每个求学道路上孩子的心田上。开学仪式上,每个人都很笔直的坐在那里,听着教授开学典礼的讲话。再到基丁老师离开教室,陶德内心挣扎过,没有受到上课老师的影响,冒着被开除的危险,一位,两位,三位……站在桌子上,说出了那句“啊,我的船长”时,我看见基丁老师脸颊上流露出淡淡的微笑,

    那种微笑或许是自己的上课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那种微笑或许是对孩子们进步的一种欣喜,比他们以后或许考上常青藤大学估计还要让人感觉爽,因为每个人都找见了内心渴望的东西,不再拘泥于课堂的知识,或许那才是教育的另一种成功——学会思考。

    电影的故事情节也很简单,每一个镜头,台词以及人物设定,都让人陷入剧情中,每个故事都像是影视达到了高潮,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像是主角,那些人物身上的某种特点,有着我们的影子。

    第一节课,照本宣科式的上课方式,与基丁老师有启发,简单的引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让课堂上表达的很有趣。引导学生站在高处,发现不同的视角,去写诗,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陶德的情感其实很丰富,却由于怯场,不敢发言,将诗的内容表达出来。尼尔很有表演天分,却因为有父亲的阻挡,要上哈佛,要学医。纳克斯的勇敢表达,故事的情节最后也有可能在一起。最后,要数可怜的还是基汀老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尼尔走的那天。
    外面下起了大雪,他触摸着梦想的花环,带着几许遗憾,永远的离开了。是父亲的教育理念,还是相关不成规定的规律,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本来就是个错误。最后,却让基汀老师成为“代罪羔羊”来维护应该有的秩序。

    或许威尔顿学院的春天还在路上,外面的雪还在融化,春天还未到来,但基汀老师的春风早已吹拂过《死亡诗社》里的每一个成员的内心,去表达,去追求,去热爱自己热爱的一切,哪怕付出热血的生命,让人不由自主的起敬。
    这个冬季还很漫长,无论是漫天飞雪,还是沧海桑田,但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被生活温柔相待,活的深情无悔。也感谢曾经帮助我的人,在远方,深情的道声:珍重!
    2018/11/22 11:40:34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