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手

    儿,然后坐在地上编席子。一张席子要编好几个夜晚才能完成。家里摘菜用的大大小小的筐,挑土用的土篮子,都是母亲用柳条编制的。几乎没有他不会干的活,即使是不会,看看别人做也就会了。

    记得我58年上学的第一天,穿的是妈妈用手针做的白色起肩短袖衫,裤子什么样记不清了,背着母亲用手针缝制的花书包,觉得可神气了。我的班主任是女老师,下课了她就欣赏我的衣服,然后把我领到办公室,让其他女老师看,都说做得好,像买的一样。一直到我长大了,我穿出的衣服总是让别人羡慕。

    记得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离老远就望自己家的烟囱,如果烟囱里飘着袅袅的炊烟,心里顿时就暖了许多。尤其是冬天放学,顶着寒风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冻得直打哆嗦。当我推开房门在灶台的蒸汽中隐约见到母亲做饭的身影,锅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再看到早已放好的桌子和摆好的碗筷,严冬的寒冷荡然无存。妈妈的手做出的哪怕是菜馅的饼子,我们吃着比现在肉馅的还香。

    我十四岁考上县里的中学寄宿在学校。每当周日回家母亲尽量给我做点好吃的,哪怕是粗粮细作。等我走的时候,还要亲手为我烙几个不掺菜的饼子,塞在我的书包里。怕我在外冷着为我做的棉衣格外厚实,棉鞋、棉衣都是两套,有薄厚之分。我要是两周不回去,母亲就步行四十里路,带上她为我做的好吃的到学校看我。现在想想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一个七个孩子的母亲,打理着一个九口之家,没让我们饿着、冻着是多么不容易啊!

    母亲的福不但我们享用不完,还润泽着我的儿女们。

    我婚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刚满月我就上班了。襁褓中的孩子在母亲的掌心中幸福地成长,母亲为月子里的孩子缝制的小娃娃服,既精巧又好看。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总是不断地、花样翻新地给孩子做衣服,穿出去别人都以为是买的。我那时满月就把孩子扔给母亲,没觉得怎么样。现在轮到我给自己的孩子带孩子,才知道带孩子的艰辛,我亏欠了母亲多少啊?

    由于母亲要强,一生干的活要比别人多许多,所以积劳成疾,晚年得了类风湿,还有心脏病。手指的关节不但突起,而且有的强直了,一遇到阴雨天钻心地疼痛。尽管这样她的手还是闲不住,我们回家母亲用她疼痛的手擀出的饺子皮还是那么薄,蒸出的馒头还是那样松软芬芳。

    母亲和我近在咫尺的时候,我享尽了她的福,包括我的儿女。后来我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调到外地工作、等我的孩子也长大了、有机会孝敬母亲的时候,母亲却与我渐行渐远,生命开始了倒计时……

    现在每当我看到和母亲年龄相仿的80出头的老人,真的是羡慕极了,立刻就想起我那老母亲,我多么希望她还健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看到满桌子的饭菜,总有丝丝隐痛划过眉宇和心尖;当我乔迁新居,看着宽敞的大房子,总想这要有母亲坐在床上那该多好。妈妈啊!您知道吗?您要是活着,您女儿能买得起最好的戒指,给您老人家戴在手上……

    每到夜阑人静,众人皆睡我独醒时,对妈妈的愧疚和思念长长久久地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母亲那满是皱纹、骨节突起的手上戴着金光闪闪的顶针,纵容着我的无眠……

    此文于2013年3月6日发表在《松原日报》【查干湖文艺副刊】上

    母亲的手

    记得我在写《儿时简陋温馨的家》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父亲那坚实的臂膀挑起了沉重的家庭大山,是母亲那粗糙而灵巧的双手抚育了我们姐弟七人。”是啊,母亲的双手经过岁月的雕刻,青筋突起、苍老多皱,但又金光闪闪。

    母亲的手指上没带过戒指,一生都没有富贵的标记。记得母亲手指上更多的时候戴的是顶针,在火苗如豆的煤油灯下穿针引线,做出温暖的棉衣、棉鞋。有时还把大人的旧衣服改小给孩子们穿,有时是在我们破旧的衣服上打上漂亮的补丁,缝补我们困苦的童年。

    听外公说,母亲七岁会做针线,12岁就所有的针线活都会做了,包括裁剪。后来妈妈是整个村子里的手艺人,很多人求她裁衣服,做缝纫活。所以外公在他的五个孩子中,最偏爱妈妈。到他老年的时候,总爱来我家和母亲说知心话,可是有时他来,就看见母亲手里忙着缝纫活,而且多半是给别人做活。外公就心疼地说“巧是奴才,拙是闲。会手艺就要挨累啊!”

    在那困苦的年代我家九口人,靠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全家,所以父亲常年不旷工,家里的活计全靠母亲这双手打理。口粮地的春种秋收,推碾子拉磨,脱坯、扒炕,抹墙……这些男人干的活母亲都会干,而且比别人干得快、干得出色。

    母亲心灵手巧,农村的一些手艺活她无师自通。母亲会编炕席,用自家生产的秫秸,加工成柔软的
    2017/2/11 20:55:49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