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又腊八

    今又腊八

    ‘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腊七腊八、冻死叫花”。从腊八这天起,不仅寒冷到了尽至,而且人们从此开始赶大集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说到腊八节,就不能不说喝腊八粥的风俗。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记得小时候,母亲用红枣、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绿豆、红豆、蔓豆、豇豆之类加上红糖或白糖熬成热腾腾的粥———在我眼里,那曾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那时候曾记得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然后全家人才开始动勺吃粥。

    腊八粥虽然只是一顿普通的粥,但关于它的民俗传说却很多。有的说是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时每日只食一粥,腊月初八终于悟道成佛,后人为了纪念佛祖而食腊八粥。还有的说秦朝修长城时,有一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民工们断了粮,大家翻搜粮袋,将粮袋里的豆、米等各种粮食汇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饿死了,为了纪念这些民工流传下来了吃腊八粥的风俗。

    在家乡鲁中流传最广的却是和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

    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虽然这些传说和故事各不相同,但大都包含了节俭和感恩的意境。

    在贫苦的日子里,吃到香甜的腊八粥曾经是奢侈的享受。可是现在,认真地煮腊八粥的人越来越少了。早晨醒来,手机里收到一条短信:“今天是腊八节,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御寒,祝福你每天都开心!”这是一个逢节必过的“80后”朋友发来的,难得他还记得这个传统节日。我把它转发给了很多朋友。过节是快乐的,但愿我们不要忘记了多彩、丰厚的民俗文化。

    其实做粥的原料非常简单,无非是家中常有的糯米、黄豆、红枣、花生之类,再加上点买来的杏仁、莲子、百合、核桃仁和干笋片,搅和后添水用大铁锅熬制。每次在熬粥之际,小孩子嘴馋,常常从翻滚的铁锅里用木棍或筷子夹出几个红枣哈哈气塞入口中,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嚼着。有时母亲发现了,怕烫着我,佯怒地骂一句“小馋虫”。

    等待熬粥的时间是相当漫长,大约需要半天工夫。母亲将铁锅置于灶台上,往灶口添加木柴,火光把母亲的脸映衬得红光满面。这是一个耐性的考验,因为添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它直接关乎着火候掌握的技巧。火若是猛了,粥容易发糊炝锅,弱了粥便夹生。

    待锅烧开,母亲将一块木头添进灶口,等木头燃去八九,才又会另增添一根,这样灶里的温度基本保持一致。每添一快木头,母亲的嘴里总是念念有词,或是小声地哼一曲小调。我好奇地问母亲这是干什么,母亲笑着告诉我,‘世间的事物都具有灵性,只有在平和的心境下,熬出的粥才好吃’。

    粥熟后满屋子飘散着一股清香,母亲打开锅盖,粥色白里透红,泛着一层亮光。母亲先盛一碗放在供桌上,点燃香烛,敬谢神灵一年来对全家的护佑。仪式结束,母亲又舀出一大碗,让我给给奶奶送去,老人家的牙口不好,上面的粥较稀,喝起来不那么粘牙。

    等送完粥我猴急地跑回来,母亲早满满地给我准备了一碗,热乎乎地腊八粥一入口,只觉齿颊生香,很快一碗粥见了底。我眼巴巴地瞅着母亲手中的勺子,母亲摇摇头,又舀给我半碗,然后把勺子放进厨柜收好,我知道那剩下的小半锅腊八粥是留给在生产队劳动的父亲。

    现而今在杂粮摊上和超市里可以随时的买来搭配混合好的腊八粥原料,买回家用高压锅一熬煮就行了;当然也可以自己在杂粮摊上任由自己随意的筛选、搭配、根据自己的口味来烹制自主口味的腊八粥;可要说最省事的就是在超市里可以随时的买到成品的罐装八宝粥、或早餐店里的八宝粥来充当腊八粥,打开就能即刻品食了。

    ‘粥食文化源有头,长命百岁神仙求’。又一个腊八节到了,过去母亲做腊八粥的情景只能留在记忆中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自己动手熬上一锅腊八粥,喝上一碗,回味过去的那些往事;同时,也喝出了香浓醇厚的年味。寒冬腊月透心凉,一碗香粥暖胸膛。
    2016/1/14 17:02:34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